职教网banner图
应为产教融合设置具体可及的人才培养目标

最近国务院多个部门同时发文,要求强化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的是为业界的创新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业界在创新实践中也探索、提炼了大量有价值的创新方法,应通过产教融合,把这些创新的工程化方法传递给学生。


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需要我们自己静下心来构建自主的产业技术轨道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重要国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到现在,我们的产业技术创新已经到了必须强调两类创新的新阶段。一类是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再一类是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卡脖子”技术难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我们的产业技术基础普遍落后,由此我们开始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加快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整个产业体系技术水平的长足提升。但当我们在发达国家早期构建的产业技术轨道上跑了40多年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发现我们的产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到了能够跟他们相竞争的阶段,他们就感觉“不爽”了,于是我们进一步所需要的国外某些先进技术(包括产品)就拿不到了,这就形成了“卡脖子”技术难题。


要从根本上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只能是我们自己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致力于构建自主的产业技术轨道。构建的方法只能靠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现阶段我们已经到了推进、实施这两类创新的阶段。特别是,要有效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未来产业”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更应致力于构建自主的产业技术轨道,这样才能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既应该继续重视“卡脖子”技术难题,但也没有必要焦虑于这个问题。


现阶段要把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头等大事


所谓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就是从既有的科学原理,甚至新的科学发现出发,来从事应用科学研究,从事概念验证及工程试验、工程技术开发,形成相关的发明创造,进而进行产品研制、商品开发、市场开发、多轮次产品迭代。所谓的产业技术轨道,包括专利群、标准体系、商业模式、产业链的基本结构。发达国家早期的产业技术轨道,实际上就是通过前述比较完整的创新链初步构建的;继而,当特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即会通过不断实施技术迭代提升来改进、提升特定产业的技术轨道。


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搞了40多年,到了今天,如果我们还是跑在早期发达国家构建的产业技术轨道上,还是通过迭代改善他们的技术及产品来跟对方竞争,这显然是缺少竞争力的,甚至还会被卡脖子。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但对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现在应该亡羊补牢了,应该把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思路要改变,创新的模式要改变,否则我们未来就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我们已经有能力有条件积极活跃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


我国的科技发展在2010年前后已经进入到跟发达国家“领跑、并跑、跟跑并存”的格局,大约1/5在世界上领先,大约2/5跟发达国家并肩齐步,还有2/5跟在发达国家后边前行,这是我们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我们的产业技术创新从1978年开始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引进+补短阶段,即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补我们产业技术能力不足的短板,补当时市场供给短缺的短板。第二阶段是1988年之后我们开始重视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改进和模仿。第三阶段是1998年之后我们开始重视自主创新,2005年国家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第四阶段是2008年后开始强调自主创新的质量,重视对以往自主创新的迭代提升。


经过前述四个阶段的努力,现阶段我们已经有能力、有条件积极活跃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同时,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已在这方面有了成功的实践。典型的是,华为任正非讲他们的创新到了“无人区”,即华为必须自己从事基础研究,自己去搞技术攻关,在此基础上研制新的产品。这就突破了发达国家某些技术限制。华为的创新与发展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节点,一个节点是实现了2G、3G信号由不同的基站传播转变为由同一个基站传播。问题的解决靠的是华为在俄罗斯布局的数学研究所一位30多岁的数学家数年的研究。实现同一个基站传播2G、3G信号后,华为迅速在基站市场上超越了同行,成为同业老大。另一个节点是5G技术的研制。这则得益于华为多年资助的一位土耳其数学家的基础研究。可以说,华为能够成为业界的灯塔企业,这与他们主动实施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


要重视通过产教融合、方法训练为业界创新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无论是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还是技术突破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都要求创新者掌握创新的工程化方法,或称工程化的创新方法。在校学生是未来的创新参与者,自然应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最近国务院多个部门同时发文,要求强化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的是为业界的创新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其中,需要关注通过产教融合,对学生加强创新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业界在创新实践中也探索、提炼了大量有价值的创新方法,应通过产教融合,把这些创新的工程化方法传递给学生。比如“技术整合的方法”。单一技术不能形成产品,客观上需要把多项单一功能的技术整合到一起,才能研制、生产真正可用的产品。怎样搞技术整合?美国哈佛商学院几位教授通过对美国半导体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的研究,提炼出一整套的技术整合逻辑和方法,是不是也应结合国内企业这方面的实践,传递给在学的学生?


近些年业界都在讲“迭代创新”。迭代就是持续改进,把昨天不太理想的产品变成明天更为理想的产品。智能手机越来越好用,即是各家手机厂商持续迭代自身产品的结果。故在产教融合中,也有必要结合一些企业的实践,让学生学学、练练迭代创新的方法。此外,“结合场景的产品创新”也是值得关注的创新方法。以制冷设备为例,研制家用制冷设备,那就是个冰箱;研制商场用制冷设备,可能是冰柜;研制医院用制冷设备,可能是专用的医用冰箱或者冰柜。换言之,同样的产品用到不同的场景之中,它的功能、结构、技术指标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也需要把“结合场景的产品创新”方法传递给学生。另外,还有“基于探索性试验的创新方法”等。总之,给学生传授业界鲜活的工程化的创新方法,应作为产教融合中教育的重要议题。


应为产教融合设置一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各家高校的创新教育做得都很热烈,但一个缺憾是轻视了创新的工程化方法的传递。现阶段我们拟通过产教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应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创新的工程化方法。其中,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学”,也可以通过学校与业界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业界的创新实践来“干中学”。故不妨将“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工程化方法”,作为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具体目标之一。


经验之谈是,一个学生毕业入职后,如果第一件事没有干好,业界的朋友可能会说“这孩子不了解企业的情况,所以没把事干好”。如果第二件事还没干好,业界的朋友可能会说“这孩子可能态度有问题”。如果第三件事还没有干好,那业界的朋友可能会说“这个小孩的能力有问题”。不难想象,如果某个初入职的大学毕业生被判定为“能力有问题”,则未来在所入职单位的进步进程即可能大大延迟。所以,产教融合培养学生,有必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的工程化方法的训练,为学生未来就业之初不犯这几个错误打好基础。


从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将“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创新的工程化方法”作为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具体目标之一,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未来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技术经济专业博士,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产教融合分会会长)


来源:职教前沿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3-07-10 16:44职教新闻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客观留言 严禁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