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网banner图
职教本科课程:目标定位、价值追问和实施进路

职教本科如何培养出合目的、合规格、合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依赖于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价值实现和逻辑进路。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提出的“三性一高”即技术的复合性、技术的精深性、技术的创新性和人的素养高标性课程目标定位为例,追问其价值内涵,并给出了其实施的创新进路。


01职教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刚刚起步上路的职教本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就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而言,如果我们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比作“皮”,那么课程目标就是“毛”,只有“皮”之所在,才能使“毛”有所依。在这个意义上看,研究职教本科课程问题,必须首先讨论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问题。


笔者看来,现代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中高本三个层级类聚构成的一个培养体系,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必须放在体系的框架内予以观照和衡定,通过比较在人才衔接互补的参照系内确定其各自的规格定位,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随性地确定,这才是更为科学严谨的定位。笔者也曾撰文从性质、特点、价值三个维度思考其人才规格定位,认为中职培养拥有经验技能的操作型实用人才,高职培养拥有策略技能的复合型高端人才,高职本科培养拥有智慧技能的知识技术型创新人才,详见表1。

图片 1

02“三性一高”课程目标内涵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下更加具象化的、带有直接指导培养过程落实性质的目标,它解决的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高职本科因其刚刚上路,课程目标的定位还处在探索确认的过程和阶段,笔者借国内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提出的“ 三性一高”课程目标定位予以讨论。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黄炎培于1918 年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已有百年传承历史,早在 2012 年就正式启动与本科联办的“4+0”培养模式,直至 2019 年获批成为第一所公办本科职业学校。在10年的本科人才培养办学实践与探索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提出了“三性一高”的课程目标定位。


其中,“一高”即人的素养高标性,它是人的发展层面的精神奠基和品行塑造。“三性”则指以下三点,一是技术复合性,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对接岗位涉及技术领域更宽,要求人才培养有更强的复合性;二是技术精深性,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对接岗位涉及技术深度更高,要求人才培养要有技术精深性;三是技术创新性,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对接岗位工作过程复杂程度更高,要求人才培养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性。


03“三性一高”课程目标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是基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职场定位。职教本科对应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教育第6个层级的专业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学士或等同”层级,为学习者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胜任力”和“最好的专业实践”,主要承担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二是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阶启迪。胜任力理论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工作中卓越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也有学者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职教本科人才作为技术技能高端人才,应该是具有胜任力品质的群体。换言之,胜任力理论为职教本科人才的专业能力规定了内涵特征和属性基调。


04“三性一高”课程目标的价值追问


1.培养温度上的素养“高标性”

其一,素养是人内蕴的本质存在。素养是人内在的精神质地,它是人的规格、品位、档次、学养、素质的集成,与人外在的技术技能构成有机统一。同时,素养又是一个保证人才培养基准度的概念。它是关乎人之为人、人之成人的底线、底蕴,是人的教养与品行的综合体现,构成人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


其二,素养培育是教育不变的政策诉求,高素质也是国家职业教育一以贯之的政策目标。国家曾出台过《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等多个政策文件表明对“培养高素质、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热切期盼。


其三,素养是高端的目标境界。职教本科培养的是职业教育的高端人才,理应在素质养成上有更高规格的规定、更优目标的追求,达及与人才层级和规格相适配的素养要求和应然境界。


其四,素养是有温度的生命塑造。职业教育是有温度的,其课程也不能仅仅纠结于“技术兴趣”,还要关注“解放兴趣”,即赋予学生“比技术技能更重要的精神、情怀和境界”。这是职业教育的温度和初心,它赋予学生人文情怀和精神素养,使他们不仅能获得生存技能,还能拥有“诗和远方”的精神高度。


2.培养宽度上的技术“复合性”

其一,宽度意味着人的知识面、认知视野、专业眼光的宽宏。这与对职教本科生基础知识的质量要求是相适配的,同时也为适应技术复合的大趋势奠定基础。


其二,这是顺应和适应科技革命、技术复合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 ”的盛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技术融合的提速,要求职教本科人才客观上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复合性、岗位集成性变化和工作方法创新性带来的变革。


其三,教育变革要适应复合性人才培养。技术“复合性”,即能够满足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岗位复合性需求,体现为多个专业技术领域的交叉复合或者技术技能复合,服务面向从岗位的“窄域”走向“宽域”和“高域”,成为知能兼备、行思兼具、学做兼善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培养厚度上的技术“精深性”

其一,理论知识基础应更加扎实。知识就是力量,但它需要厚度,才能构成“ 薄发”的力量、生成支撑的力量,从而造就精深。


其二,技术技能积累厚度造就精深性技术技能积累是技术技能能力的积淀、传承和创新。它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是职教本科育人的应然职能,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三,从职教本科未来工作职能看,职教本科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工艺设计、技术实践、项目方案设计与实现”,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的转化”,开展“复杂操作或解决较复杂问题”,为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等提供技术服务,这就要求其技术技能必须达到“精深”的程度,才能胜任工作所赋予的使命职责。


4.培养高度上的技术“创新性”

其一,技术创新性是适应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新取向。从未来技术活动的发展走向看,逐步迈入智化、颠覆、流动、共享的新时代,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发展取向和样态,都需要创新应对。


其二,创新性技术技能是人最高的技术技能。技术“创新性”体现为能够适应和融入技术变革,这样的创新技术技能远高于“会做”的操作技能、“优化”的策略技能,而是“能创”的智慧技能和“顶流”技能。


其三,创新性人才是职业教育最高端的人才。高职本科需要培养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就人才属性而言,复合型人才是就人才特色而言,创新型人才则是就人才层级而言的。此三者既是内在统一的,又可以视为分拆的逻辑进阶,创新性是职教本科人才最高的品质和层级。


05职教本科课程培养的实施路径


1.高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

(1)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这一育人目标必须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主渠道来实现。要实现立德树人,最重要的是要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育人,使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职能泛化并融入到专业课之中,让立德树人成为所有课程必须负载的使命担当,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场和育人网,实现三全育人。


(2)知行合一提升职业素养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认知与行动的融合。职业教育是赋能强技教育,立德、立人之外还要重视立事、立技,这就要求职教本科还要培养人的高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人从业立事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它是人的“职商”或“行商”,是人的职场名片和通行护照。


(3)技兼于道训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素养的灵魂,技兼于道是指对技能的追求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实现对规律的把握的境界。技兼于道就是要在技术技能的训育和历练中培养学生追求敬业的匠魂、精益的匠行、专注的匠情、创新的匠心等高端素养,使之真正成为立业报国、技能出彩的工匠达人和大国工匠。


2.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课程设置:保证培养规格的复合

课程设置应该根据人才复合性要求,选择各领域核心课程,组成新的课程“ 配方”让学生学习,保证人才规格的复合性。


(2)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的复合性

职教本科课程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化的存在和培养过程,包括知识、能力、素养。培养人的能力和素养,要围绕完整的“职业人”进行,既要重视人的职业能力训育,又要关注人的职业素养养成,使知识、能力、素养在结构化的复合中通过课程传导到学生的心理场,内化为他们的生命建构。


(3)课程方法:“一致性在场”共在复合

“一致性在场”是思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在场,是思考的手和动手的脑和谐共生的在场。职业教育复合性人才培养必须采用脑与手、思维和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方法。回归“ 双场融合”的本然状态,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相复合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3.培养技术技能精深性人才

(1)技术理论知识的精神性掌握

技术理论知识是描述性知识或说明陈述性知识。职教本科人才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因为他们承载着技术知识再生产和创新的使命,同时也只有掌握了精深的技术理论知识,才能对技术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技术实践的指导更加精准。此外,还要重视提升技术实践知识的强度与难度系数,将企业项目、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复杂的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步体现学生面向岗位专业实践能力的精深性。


(2)产业文化学习的精深性铺垫

产业文化是一个以行业文化为支撑、企业文化为根基的文化类别。一个合规格性、合发展性的职教本科人才必须要有文化的加持,站位才能更有高度,视野更有宽度,素养更有厚度。因而职教本科应该重视产业文化课程学习,培养文化情怀。这样才能站在产业文化的高端,厚植文化内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形成职业技术,养成职业素养,赋能和砥砺职业行为,成为具有高端素养的“文化人”。


(3)方法适配的精深性施教

职教本科人才培养要想达到技术的精深,合作培养的方法和实现路径不可或缺。因为无论是理念、资源、方法,校企各方都难以实现自足。校企合作可以在理念、资源、方法多维度上弥补各自不足,实现资源融合共生、彼此补强、合作共赢。


4.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性人才

(1)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人最高级的思维,统摄人的生命智能和智慧,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根基和前提。职教本科人才是技术技能创新的承载主体,肩负着国家技术创新使命,其培养必须增设思维创新课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理念、意识、能力、技巧,刺激他们的创新意识觉醒和能力提升,养成创新的自觉和担当。


(2)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相宜和适配的方法。学习方式变革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质量提升的关键,是赋能培优的根本。这样的方法变革一是探究式,二是启发式。其效用在于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的品格,打造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它与职教本科的课程实施和培养目标达成是相适应的,它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而是由里往外的引导,引出智慧、感悟和创新。因此,应多用探究式、启发式学习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技术创新人才肩负着国家技术创新使命,是技术技能创新的承载主体。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围绕产业关键技术、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企业实际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深入推进校企协同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历练中进步。


(4)实践历练培养

为创造更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会,学校一是可以请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带项目驻校授课、带徒。二是深化科研育人机制创新,可充分利用校内优质教师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横向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加入技术科研团队,推动企业创新项目实践育人。三是鼓励学生以参与课外创新训练团队形式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以积累经验、熟悉过程、生成能力、学会合作。


原文约为1万字,本文仅摘取主要观点.引用格式:张健.职教本科课程:目标定位、价值追问和实施进路[J]


来源:江苏高职教育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023-05-03 14:18职教新闻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客观留言 严禁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