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频繁聚焦产业导师建设,且政策越来越具体,产业导师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分析政策及结合理论探讨,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产业导师包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是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中的高级者、职教师资的特聘者、深化产教融合的助推者。
产业导师是兼职教师中的高级者
1.产业导师具有稀缺性
产业导师属于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的一种,宽泛意义上的产业导师是指职业院校经过严格程序聘请的,具有独立承担专业课或实践教学任务能力、社会丰富经验的,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单位的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虽然产业导师属于兼职教师范畴,但却是高级别的兼职教师,是兼职教师群体中的少数存在,其高级性体现在岗位及技能的稀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最高可达30%。相较于兼职教师,产业导师的数量少之又少,从设置之初产业导师就带有精英化的特征。2021年湖北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59所,仅选聘产业导师10人,平均每6所高职高专院校才有1名产业导师,可见产业导师稀缺性明显。另外,相较于兼职教师招聘,产业导师招聘条件更加苛刻,重点面向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国家亟需专业和技术技能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专业,技术技能荣誉、技术技能水平、职称等级、经济效益、职业教育培训经历、师带徒情况与成效等都成为衡量的标准。可以说,产业导师是职业院校紧缺的人才,是能够带动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发展的存在,同时产业导师又具备所处行业顶尖的技能,掌握稀缺技术,是行业企业大师级别的存在。
2.产业导师更具职业性
职业教育兼职教师是补充师资力量、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兼职教师具有双重工作属性,一方面,兼职教师是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在岗人员;另一方面,受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时,其工作职责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参与科研项目、专业建设及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等,课程教学教师、实践教师是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主要工作角色。相较于兼职教师,产业导师职责更为宽泛,开设专业或实践性课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研教改活动、推动校企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推动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及推进成果转化、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开展学术讲座等都是产业导师的职责。除此之外,以导师身份联合校内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指导职业院校年轻教师也是产业导师重要的职责。如果说兼职教师注重“教”,主要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产业导师则增加了“导”的职能,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蕴涵了思想引导、职业规划等的指导作用。
产业导师是职教师资的特聘者
1.产业导师岗位设置具有流动性
产业导师是职业院校特聘岗位,特聘岗位是用人单位岗位设置中的非常设岗位,有一定的聘期,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属于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中的一种,并非单独的一类岗位。产业导师特聘岗位主要具有非常设性和流动性两个特征。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聘用制包括事业编制、合同制、人事代理制、临聘制、劳务派遣制等,无论哪一种聘用制,都需要职业院校明确具体岗位设置与人数需求,特别是事业编制更是有严格的岗位控制,兼职教师的岗位也受职业院校教师总量的限制,不能超出规定比例。可以说职业院校传统的岗位设置总体上是固定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一方面,产业导师特聘岗不属于固定岗位,是在职业院校发展中的急需岗位,当职业院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伴随着聘期的结束,岗位有可能取消,并非是常设的;另一方面,产业导师也不在高校人员控制总量范围内,不占用现有岗位,津贴不纳入高校绩效工资总量。此外,产业导师实行的岗位聘任制度,产业导师特聘岗位是流动的,可以在同一个职业院校内流动,也可以在不同职业院校之间流动,与政府下达的指标、职业院校岗位设置、应聘者条件等相关。可以说,产业导师特聘岗是职业院校以人力资源管理代替人事管理的有益尝试,促进了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2.产业导师管理机制具有柔性
职业院校产业导师实行柔性聘、弹性用的管理机制,在聘用条件方面打破了职业院校教师聘用中学历、职称、专业等刚性要求,制定了符合产业导师要求的招聘条件,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灵活聘用、合同管理等方式,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聘请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现“引”而不“进”。柔性聘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按需引进。产业导师柔性聘制度以智力服务为核心,注重人才、知识、创新成果等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灵活使用人才的目的。此外,产业导师管理机制弹性较大,职业院校与产业导师按需签订岗位工作协议,明确聘用起止期限、每年工作时间、聘期工作任务、成果知识产权形式与归属、双方权利义务等。其工作方式主要有三种:阶段式,每年约定时段或期限到校工作;项目式,承担具体的项目;导师式,指导教师及学生培养,实行项目工资、年薪、津贴等多种形式的薪酬制度,根据合同开展中期及聘期考核。
产业导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助推者
1.补足教育链短板者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要求其重视与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是教育领域与生产领域有着本质的不同,职业教育与产业一线存在着不小的距离,难以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产业导师连接着市场和职业院校,把握着科技创新前沿,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线力量,更是补足教育链短板的突破口。职业教育产业导师的选聘,实现了产学融合由理念向落地的发展,有助于破解职业院校高技术技能人才从知识到应用的最后障碍。产业导师利用自身丰富的行业背景和独特的引领作用,帮助职业院校围绕产业聚集人才、吸引企业等,让职业院校与企业实现资源的深度对接,也提升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同时,通过发挥产业导师作用,充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能够倒逼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模式升级,在人才培养中产业导师的指导更加贴合学生专业需求,能带来不一样的视野,更容易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2.产业链升级支撑者
产业导师是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实现校企双赢的有利探索,产业导师有利于将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不同诉求点相结合,帮助校企在发展和育人上深度耦合,形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其桥梁、纽带作用显著。通过产业导师,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是企业发展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同时,通过产业导师的搭桥,更利于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团队长期、稳定地为企业所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为企业、产业的发展助力。此外,产业导师更容易将联合培养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推荐到企业,也更容易实现企业及职业院校教师等的合作,成为企业培养、招募人才的重要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导师通过更具针对性的课题研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创办集研发和产业化于一体的平台等,有助于缩短成果转化链条,提升支撑产业链升级的能力,加快职业院校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的转换。可以说,产业导师架起了校企沟通和合作的桥梁,让科技成果走向大市场,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来源: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第35期
文明上网 客观留言 严禁造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