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网banner图
把协同育人体系作为教育基础工程
  两会期间,教育话题备受关注,校外培训、家庭作业、课后三点半、睡眠等话题冲上热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讨论时指出:“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一些棘手问题,都赖于协同育人作为支撑。所以,有必要再次回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地位,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或许能给教育难题的解决开出一剂药方。

  协同育人的地位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就被明确。会议给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要求。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又再次强调,要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作为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体系之一。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畅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亟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之举。走出“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人才培养误区,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方位融合,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迫切需要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为抓手,凝聚共识,综合施策。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对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营造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从疫情期间校外培训机构倒闭引发的家长“退费难”“维权难”问题,到“三点半难题”窘境背后的课后服务问题;从家长群所揭示出来的作业管理问题,到学业压力、作业压力过重导致的睡眠问题,再到青少年玩手机上瘾产生的手机管理问题,这些看似小事,但都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大事,也是广大家长的烦心事,更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事。这些问题实质上是未能理顺家庭、学校、社会的责权边界,未能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未能达成“以人的成长为目的”之教育共识。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畅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保障体系,推动形成家庭、社会、学校同向而行、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全面提升教育难题的治理效能,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积极应对教育未来新样态,亟须激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动能。疫情期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全学段在线教育可谓一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育改革,引发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次教育实验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结构,使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弱化,家庭教育强势归来,社会教育强劲发展。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纽带的泛在教育登上历史舞台,大数据在线学习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也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未来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重塑学校家庭社会关系使其在新的“失重”中找到平衡?如何激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动能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的改变?这些都是当前亟须解决并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以超前意识做好谋划,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思维,积极探索信息时代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进而激发协同育人新动能,塑造面向未来的教育新形态。

  加快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正逢其时。今年两会热点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醒,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一定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教育基础工程,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应对教育未来新样态,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人才,实现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9日02版
2021-03-09 11:45职教新闻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客观留言 严禁造谣